天體之光如此之多向內閃耀,
思想通過她所有的力量照射,
植物的眼睛,所有的霧都來自那裡
淨化和驅散,讓我可以看到和講述
凡人看不見的東西。
(彌爾頓 1674,失樂園:101)
這是精神分析師比昂很喜愛的詩句。比昂研究精神病,研究情感,研究語言,研究夢,研究人類與知識(Knowledge)與人之初(origin)之間的關係。這些都跟我們每一天活生生的苦痛,憂鬱,焦慮,快樂,好玩與否,都有關。
優美的詩句中很悠然地,令人想著天堂的光明情景。對你來說,甚麼是天堂呢?
可能是某個午後,悠閒地走在落花繽紛的街道,陽光自然地灑落。
可能是6歲時候,過年紅包塞滿滿的時候,嘴裡還吃著甜甜的花生軟糖。
或許是幼小,牽著不知父親或母親的手,逛大街時,眼睛看到的熱鬧,與手裡握著的溫度。
或許是親密地,貼著某人的額頭,聽著對方不知所云融化般的耳語。
但這些可能是經驗,或是理想,或是想像。它們代表從身體感官出發,用某些可能說是也不是記憶的東西作為基底,描繪某種自己想去的地方。這代表著心裡所想,有種要去連接的事物,也就是要去找尋天堂,或是被稱之為天堂的自我狀態。人從某種存在(being),到努力想成為(becoming)存在,中間是活著(living)的不斷。
物理學上告訴我們說,人類看到東西的方式,物理學上是透過光的反射,換句話說,東西(object)在那裏(there),眼睛中看到的是反射的光與視網膜細胞的結合的化學反應,然後人以這個感覺反映在心上,變成我知道甚麼東西在那裏,而因而安心著。有人說,當光消失的時候,人就害怕了起來,因為就失去了一種聯繫著自己和環境的感受。直到黑暗中突然有人說了一句話,聽到的時候就又安心下來,有某種感受又透過聽覺連繫起來。
人用著感官,後來可能是情感,是語言,是價值觀,用這方式去定義與打造自己的天堂。人之初用這個方式和這世界建立關係,到後來,就眷戀著這感官經驗而忘記了關係本身的模樣。這是發展的結果,人之初與環境兩者之間透過這些橋梁相遇而能發生的感覺,人必須以這些將讓真實之物代替(或說是象徵)的錯覺當作是真實而活在世界上,這樣才能方便人們活著,比方說得到他人注目的眼光就像是得到愛。而這個錯覺的建立為真實,是發展的結果,如同許多人生經驗告訴我們的,人生創傷與發展的歷程,會影響改變這個錯覺的變形。
生命自初始之後,就開始了人來到了世上的發展的旅程,既然如此必定有某個地方是自己來的地方吧,這樣作為一種旅程的起點,而有些情況下人則會把它視為回去的終點。活著的感覺,卻是在這兩端之間,一個不斷汲取初始經驗來連結現在環境,試圖把它打造成一個模糊印象中的天堂的模樣;或許天堂從未不見,它就是好玩、樂趣、發現,只是在人們的感覺裡因為眷戀著所學會的種種人間感官,當亮光不見了就以為它不見。
原來你我這人間的大人,都還只是個天堂的小嬰兒呢。
所以我們都還正年輕,沒有甚麼來不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