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醫師心理話
貝克特短劇-不是我 Not-I 第五回
2024-06-20


Slide 9 我與嘴與我的過渡現象

嘴,說著她的故事,嘴是如何能夠說著的呢,而不是以我在說話作為方式呢;這挑戰著一種認知,能夠說話的是主體嗎?
當人看到樹在搖動發出聲音,人覺得樹在說話,是有一種現象在其中串連而成,這有關於過渡現象構築而成的文化經驗: 布拉姆斯的音樂能夠說話,是有一個有關於主體(我)和主觀被客觀感知的方式在那裏,因而在感覺上仍是有一個我在說話,說著她的故事,以第三人稱敘事的方式,以著觀察、收下與排出的方式,我觀察著我的方式在行動著,這樣的行動有甚麼用意呢,對於被訴說的我而言,是一種敘事,一種表徵,對於訴說的我而言,是一種觀察,一種連結,於是有一種我與我之間的關係重新塑造而成,被用來安撫某種焦慮,溫尼柯特形容的憂鬱性焦慮。

如果嘴巴不是我,我會是耳朵或是別的東西嗎? 眼耳鼻舌身意,色生香味觸法,哪一個是我?當嘴巴在說話,耳朵在聽,我在哪裡,若這些都是我但又都不是我,我這個團體裡面,讓我們產生整合感的是甚麼,既然我們不是整體的,這些或許是一種當真(make-believe)的錯覺嗎? 溫尼柯特說,母親足夠恰當好(或許是察覺嬰兒的需要,不打斷嬰兒的連續性,在嬰兒伸出手的時候給予空間)的退讓的時候,有一種嬰兒能夠在自己和現實,內和外之間,產生的過渡空間,一種擁有的經驗,讓憂鬱性焦慮得以緩和。人必須受用於這種錯覺,然後逐漸這種錯覺可以轉化,在漸漸地去錯覺化過程中得到現實感,而充滿感情體驗的全能自我經驗則可以分散於各處。"我",在身體感觸與世界刺激之間,是在一個過渡空間裡的擁有經驗。

Slide 10 不認識自己,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

就這樣- 四處漫游著- 一天又一天- 或者是她哭泣的那次- 是她記憶中唯一一次- 自從嬰兒時代以來- 一定曾哭得像個嬰兒- 或許也沒有- 哭並不是生命必需- 除了嬰兒誕生時的哭泣是為生命的- 為了能呼吸- 就再也沒有哭過直到這次- 已經是個醜老太婆了- 坐著盯著她的手- 那是在哪裡?(貝克特,Not I,中譯: 網路資訊)
掌心朝上- 突然看見它變濕了- 手掌- 大概是眼淚- 大概是她的- 周圍幾英里都沒有人- 沒有聲音- 只有眼淚- 坐著望著眼淚乾涸- 一秒鐘就全結束了-或者抓住稻草- 大腦- 大腦自行其是運動著- 迅速抓住然後- 那裡什麼都沒有- 再繼續- 和聲音一樣糟糕- 甚至更壞- 一樣沒有意義 -(貝克特,Not I,中譯: 網路資訊)
不是我。心智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,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想起甚麼,就像嬰兒問說我從哪裡來,人生從半空中出生的境地。心智並不認得自己的親人。

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