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她父母是誰- 沒聽說過- 父親早就跑了- 消失了- 擦擦屁股就走人了- 母親也是一樣- 八個月以後- 幾乎就是立刻- 也就沒有愛- 沒那個- 沒有那種通常傾注在- 不會說話的嬰兒身上的- 在家中的- 沒有- 也根本沒有任何種類的任何的- 什麼愛都沒有- 後來任何階段也都沒有- 多麼典型- 什麼都沒有直到六十歲時... - 什麼? - 七十? - 老天爺呵- 直到七十歲時- 在鄉間亂走著- 漫無目的尋找櫻草- 為了做個花球- 走幾步便停下來- 凝望天空- 接著- 再走幾步- 又停下來凝望- 就這樣- 四處漫游著- 直到突然間- 逐漸地- 一切都暗下來- 所有那四月初清晨的光線都- 而她發現自己在... - 什麼? - 誰? - 不! - 是她! 【停頓,第一次動作】- 她發現自己在黑暗中 - 失去知覺 - 失去知覺 - 即使不完全是 - 因為她仍然能聽到嗡嗡聲 -(貝克特,Not I,中譯: 網路資訊 https://weibo.com/p/1001603760533080810355?pids=Pl_Official_CardMixFeed__5&feed_filter=2)
貝克特是位愛爾蘭、法國的作家,劇作家,1969他的作品曾得到諾貝爾文學獎,大家也許聽過的有名作品包括等待果陀、終局等,這次要介紹的劇是,不是我,是一齣小舞台劇的劇本,只有一位,或該說是半位演員,因為只有嘴巴在表演,演員一般身穿黑色衣服,只露出一張嘴巴在說話,內容片片段段,講述的內容彷彿是一位老婦人的某個內在聲音,從一位小女孩的小時候到變老的些許片段,像是夢那般,也可以像是人內在的紀錄者。
這是薩所羅蘭所舉辦的2023年9月的以文會友工作坊的主題之一,而在其中劉又銘醫師所報告的片段之一,在這裡摘錄呈現。
slide I 嘴巴的聲音
貝克特說,Not I這齣小戲是“一張動著的嘴,在黑暗的舞台之中”。要女演員比莉.懷特勞以一種單調的、平板的聲調朗誦台詞。若是過分有起伏,或是帶上感情,貝克特就會搖著頭抱怨,“太多顏色了!”(網路資訊)
嘴:- 出來- 進入這個世界-來進入了這個- 她來早了- 鬼地方簡直是個洞叫做- 叫- 無所謂了- 不知她父母是誰- 沒聽說過- (貝克特,Not I,中譯: 網路資訊)
正當劇本中的嘴說著小女孩與老太婆的故事,與此同時,台上的演員的嘴演出著貝克特的感覺。當演員不能有自己的聲音,可說為了藝術而犧牲,與此同時,想像著如果嘴巴也是一個演員?
這情況有趣,我們可以畫出同時存在而不同區塊的豐富象限,聲音、嘴巴、我、與聽眾。聲音會變成我與嘴巴的中間相連地帶,是嘴巴或我在說話? 這是我的嘴巴? 不是我的嘴巴? 故事的意義也變成在描繪說者與聽眾的關係,說甚麼給誰聽的問題
Slide 2 不是我的故事
《不是我》並非人的獨白,是嘴的獨白,它以第三人稱回憶生命中一系列,墜入無法控制的囈語,從它支離破碎的回放式表達,我們知道,有些不知道的甚麼在嘴巴行動著。
這是次山洪般傾瀉的,並不自主的獨白,像是被什麼力量推動著,墜入近乎瘋狂的,沒有聽眾也無需聽眾的傾訴。(而另一種版本中,還有一位旁聽者,隨著說話的停頓時進行肢體行動,就像人的內在許多聯動)
於是我會對這種力量產生回應: 有一種知覺到不是我,一些不屬於我的狀態,我在我的世界並非alone的,只是以一種不知覺的情況延續著,這個我是在一個被聚集成堆的團體之中的一分子
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