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醫師心理話
傷口的痛,是為何一再存在不停歇呢?
2022-08-18

我們可能不罕見地會感受到,某些痛苦的訊息會一再地,以不同方式在生活中再次地出現。比如說,為何老是遇到類似的戀愛情結;重複地人際關係上的失敗;一而再地產生對自己的不信任與挫敗感,等等。


痛苦與抓癢類似,他們可能是內在某些欲求的變形或是載體, 如同客體承受投射那樣。越抓越癢,這在生物體身上,是因為抓癢導致組織胺等激素的釋放,而又一再引起癢的感覺,而又再去抓,反覆進行,直到產生激素的部位被破壞了才得以停止,當皮抓破了。

這行動是一直會產生重複感受的行動;有可能,靠近感受才是目的。但是,付出的代價是破壞自己的組織。

那為什麼要靠近感受呢? 這痛苦或搔癢,是個體所不喜歡的,不舒服的,看起來沒有好處。但或許,有一種更大的不舒服,那是如果沒有辦法在感覺上弄清楚,這種痛苦是怎麼回事,或著,重回到發生這些感受的狀態,好讓自己沒看清楚的,沒機會想清楚的,沒表達清楚的抗議,有那麼一丁點機會可以再出現。只是,往往這些嘗試不那麼成功,一如以往的不成功,而只留下再一次的遺憾與害怕。但這樣的組織,就像帶有組織胺的細胞,再次開始繁殖,而在自己的身心上再次留下伏筆。

痛苦對生物體而言,是告訴個體,有危險要避免,提醒調整姿態的必要。而一再發生,或許就像是這樣的調整,沒能發生,而這對生命體而言,有著更大的危機在裏頭,那是種更大的威脅與痛苦。而與之有關所引發的種種心智反應,比如焦慮、恐慌、挫敗、崩潰、憂鬱,或許各自有著各自的任務,只是這一再發生的天書,既難受又難懂,好需要被安撫與解讀。需要生命體在某些條件下,也許是能夠思考,也許是發展出能夠承受這種能量的力量,在那痛苦與搔癢的引誘之中,讀懂其中的意義,而不再為其所困,為其所動。這,讓人思索,是否像是所謂精神分析中立的態度,或是詩人濟慈與精神分析家BION所說的NEGATIVE的力量。

我耳邊又響起了,LINKIN PARK的那一首,CRAWLING。
"Crawling in my skin, these wounds they will not heal;
Fear is how I fall, confusing, confusing what is real..."